咬定青山不放松 潜心研修砚耕路

发布时间:2015-07-23 【打印页面】【关闭页面】

 

    何桐翼,字云飞,号墨禅。1949年1月出生,1965年8月入伍,1998年4月退休,2005年11月移交安置到朝阳军休九所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会研究员,前哨书画协会理事等。

 

    何老自幼酷爱金石书画艺术,从学生时代起,几十年临池不辍,广泛涉猎正、行、草诸体,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。其书法“行中带隶、楷中带行、魏中揉王,行笔流畅,遒劲有力,结构秀美,动而不犷,放而不野,工整而安闲,寓苍劲于潇洒,涵端庄于雄奇”。何老的砚耕之路,展示了他文武兼修的人格魅力和探求书法艺术的不屈精神。

    博采众长,集中突破一点

    诗(联)、书、画、印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精髓,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。何老自幼绘画艺术就小有成绩,由于绘画(国画)需要落款签名、盖章,于是又引发了对书法、篆刻艺术的学习探索。篆刻艺术是一门高雅且难度很大的单独学科,并有“印宗秦汉”的道理。于是,何老对秦汉印进行认真的临摹,学习,研究。又专攻晚清篆刻名家钱松的艺术风格,使自己的篆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。随着阅历的增长,何老逐步意识到,兼艺众多难达期盼高度,于是决定集中精力于一点——研修书法。寒来暑往间,何老在他潜心修研的书法方面颇有建树,并一举成为中国书协会员。其书法作品也被收藏权威部门认定润格在较高的价位。

坚定信念、咬定青山不放松

    何老心仪于书法,正逢文革期间,面临三难:一是资料奇缺;二是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;三是出差多无安静挥毫的条件。对此,他没有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。当得知驻地陕西眉县齐镇南端有几块残碑,似高人所书,随即采用原始的办法拓下来,留作教材。在西安集训时,一有空就带上干粮泡在碑林,“偷”学字艺。工作中,他敬业执着,并有意识地将练字与出板报、墙报结合起来,使自己的爱好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。每逢出差,他就带上字帖和速写本,改“临帖”为“读贴”,从不放松。凭着对书法的痴爱,何老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都咬定青山不放松,为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文武兼治,修炼内功

    一次偶然,何老结识了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孙占峙先生,并师拜门下修炼。由于何老人品、悟性和体能俱佳,遂被收为正式弟子并成为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之一。不断学习实践中,何老体会到了太极拳与书法艺术的许多想通之处,并总结出了“静、传、健”三字谏言。“静”:就是安静,气沉丹田,身心松弛,把一切杂念都抛到脑后。“传”:就是传承,这是每一个文化艺术人的历史责任。书法以文会友,太极以武会友,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平台。“健”,就是康健,通过文武兼修,动静结合、有张有弛,于身体则神完气足,于书法则力透纸背。

宠辱不惊,回报社会执着追求

    何老的书法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得到了书法界的认可,各种荣誉接踵而至。其中,国字号的会员就有5个,还有世界华人文化院研究员的头衔。对此,何老始终保持低调,谦恭待人,并不忘回报社会。义务教习书法,捐字献爱心,是何老退休后最热衷的事情。他先后多次为市军休办、崇文、方庄、朝阳部分小区、军休九所等书协义务教课,还多次参加了北京、东北、华北一带的慈善献爱心各类活动。他常说:大家愿意跟我学,说明大家认可我,这对我既是动力也是鞭策;每次捐献,不仅是我对社会的回报,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和净化。面对名利,何老不为所动,一直默默奋斗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。